一代小提琴宗师的光辉——记林耀基纪念音乐会 (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7月17日)
在中小学提琴艺术史上,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林耀基(1937~2009)这个名字太重要了!是他,吸取苏联小提琴学派演奏和教学的先进经验,根据我国现实情况,将不同的教学法加以融合、发扬、创新,在中小学提琴音乐园地上大放异彩。已往,国际小提琴比赛奖项和中国选手是无缘的。他的学生胡坤在1980年西贝柳斯音乐大赛上取得第5名,打破了零的记录;又是他的学生们接二连三在国际获奖。林耀基成为国内外罕见的培养优秀小提琴家的能手;他的学生中有四十多位获奖者,其中十三位为世界冠军。中小学提琴艺术的腾飞,他的功绩卓著。纪念这位先师意义深重。
音乐会第一个节目是叶惠康创作的《怀念》,由「林耀基精英室乐团」演奏。乐曲开始采用林耀基的性名作为音乐主题。音乐陷入悲哀的沈思,是对挚友的悼念追忆;在中段出现了较活泼的动机以刻画主人公和善、乐观及幽默的性格。作曲家在作品中确实投入了深厚的情感,并作了真挚的表现。而由弦乐队演奏这首乐曲,很适合其体裁及感情的特征。
然后,来自中国和欧美各国的十位林耀基高足-小提琴家、中提琴家独奏或重奏,分别由胡坤指挥的林耀基精英室乐团或钢琴家郑慧伴奏。各位音乐家的表演水平很高,令人钦羡不已。首先演奏维瓦尔迪《B小调四小提琴协奏曲》。张文蕊、李思哲、钟玉欣和莫晓霖等四位女小提琴家担任主奏。不仅拉出的音乐美妙动听,各小提琴及其与乐队之间的合作也颇为默契;她们的做派优美、洒脱而谐调,是维瓦尔第音乐视觉形象的完美批注,给人以四仙女奏乐的联想。
另一首巴洛克作品是韩德尔的《帕萨卡利亚》-小提琴与中提琴二重奏。这原是韩德尔《G小调第七羽管键琴组曲》的末乐章,由挪威指挥家、作曲家和小提琴家哈沃森(John Halvorsen,1864~1935)改编为小提琴与中提琴二重奏。改编十分成功,现已为有名重奏曲。龙希(小提琴)与凌显佑(中提琴)表演的精采之处是密切而巧妙的配合,这正是重奏的要义所在。就乐器特点来说,中提琴体积较大,琴弦较粗,弓子较重,在演奏快速乐曲时相对比小提琴会吃力些。但凌显佑克服了这一切客观难点,达到与小提琴比翼并肩、毫厘不爽的程度,称二者是「珠联璧合,天衣无缝」决不为过。他俩的表演从始至终牵动着听众的心灵,形成了音乐会的高潮之一。
其后,伊扎伊尔的《E大调第六奏鸣曲》(Op.27) 是无伴奏作品,谢昊明独奏。这一首难度很高的乐曲,他拉起来轻松自如,并充满音乐感。
上半场最后是瓦克斯曼(Franz Waxman,1906~1967)的《卡门幻想曲》,陈怡拉小提琴。她的演奏泼辣奔放,表现了乐曲的浪漫主义情怀。郑慧弹奏钢琴,两人的合作非常谐调。
下半场独奏者是两位曾演奏并灌制过帕格尼尼《24首随想曲》全集的音乐家:杨天娲和李传韵。她们当年举行《24首随想曲》专场音乐会时恰好都是13岁。杨天娲这次拉圣桑的《引子与回旋随想曲》,乐队伴奏。这位年轻小提琴家表现已然十分老练成熟。她处理音乐很有层次章法,琴音饱满而激动人心。
李传韵第一首演奏帕格尼尼的《摩西幻想曲》(G弦上的变奏曲)。这是一首带有炫技性的乐曲,由于只在G弦上演奏,难度颇高。李传韵多次演奏此曲,已达驾轻就熟,炉火纯青地步。但他此次的表现与平时不同:较为内向,不加张扬;其高超技巧似乎含而不露,音乐突出了抒情的一面。这恐怕是为适应纪念音乐会的性质有关。他演奏的第二首是马思聪的名作《思乡曲》,乐队伴奏。听到此曲的优美乐声不禁激发起六十年前的回忆:中央音乐学院第一任院长马思聪曾多次演奏此曲。是他亲自发现了林耀基的才华,并引领他走进中国最高音乐学府。这首《思乡曲》的意义深远,它纪念马思聪、林耀基这样成就卓著的先师,又回首中国现代小提琴艺术和小提琴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。令人感慨万千!
音乐会最后以著名的柴可夫斯基《弦乐小夜曲》作结,只演奏第3、第4两个乐章。其第3乐章为《悲歌》,这里创造了思念哀悼先人的氛围。在胡坤指挥下,「林耀基精英室乐团」的演奏相当成功。在观众热烈掌声下,又加演了同曲第2乐章《圆舞曲》而完满结束音乐会。 |